2021年6月29日,由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主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承辦的“豐功偉業——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在京隆重開幕。讓我們通過展覽,為您講述西藏從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自治區成立,從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到昂首走進新時代的歷史進程。
1951年5月23日,西藏宣告和平解放,至此,中國大陸完全解放,一個多民族統一的新中國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然而由于西藏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注定了它的解放之路不會一帆風順。那么解放西藏,究竟有著哪些不可預知的困難,面對當時西藏的復雜局面,毛澤東又是如何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的呢?和平解放后的西藏又是如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短短幾十年實現了跨越上千年的歷史巨變?
第十講:神秘的藏醫藥
之一藏醫藥學的發展歷史
“藏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板塊一角。王辰攝
藏醫藥學發源于青藏高原,具有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藏族人民為了防病治病就地取材,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臨床經驗的藏醫藥學體系。它凝聚了藏民族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寶貴經驗,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藏民族文化與生態環境不斷相互適應的產物,是中華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奪目的瑰寶,內容豐富,歷史悠久。
藏醫藥學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萌芽時期(遠古~公元6世紀)
約在3000年前,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上業已開始了原始醫藥保健知識的積累,形成了藏醫藥學的萌芽階段。他們已經有用火、石針等知識,也就是原始的醫療保健。同時,簡易的涂抹、酥油止血、青稞糟消毒等實踐技術也為現有的放血、火疚等獨特治療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卡若遺址出土的骨錐、骨針、骨網墜。在卡若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磨制得非常漂亮的骨針,說明當時的人已經具有縫紉技術。圖片來源:國家博物館網站
雙體陶罐,出土于昌都卡若遺址,制作工藝純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圖片來源:西藏博物館網站
二、奠基時期(6~9世紀)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并邀請周邊其他民族的醫學家和譯師,配合西藏醫藥學家,吸收印度醫學和漢族中醫藥精華,整理編著了大量醫學經典著作,建立了完善的藏醫藥理論體系。特別是公元7世紀初,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一大批漢族中醫藥書籍,為藏醫藥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8世紀藏醫藥學歷史名著《四部醫典》的出現,標志著藏醫藥學作為獨立的醫學理論體系最終形成。
宇妥·云丹貢布(708~833)是吐蕃王朝時期最杰出的醫學家,曾擔任贊普的御醫,是當時藏醫發展的最主要代表者。他根據藏民族自身醫學體系,借鑒印度等其他醫藥學精華,編著了以《四部醫典》為主的藏醫藥學典籍30余部。圖片來源:蔡景峰《藏醫學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月王藥診》成書于公元8世紀中期,是現存最古老的一部理論、實踐和藏藥齊備的藏醫藥經典著作。其內容借鑒和吸收了中醫藥及古印度、阿拉伯醫學的精華,也是一部醫學百科性質的古代醫學著作。
三、爭鳴和發展時期(9~17世紀)
15世紀,隨著醫療實踐的發展,藏醫藥學逐漸形成了北方和南方兩大派。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強巴·朗杰扎桑為代表,南方派則以舒卡·年姆尼多吉為代表,他們分別總結了北部高寒地區和南部河谷地帶多發疾病及其治療經驗,并各有效驗。學術爭鳴的出現標志著藏醫藥學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從左到右分別為:藏醫北方學派創始人強巴·朗杰扎桑、南方派創始人舒卡·年姆尼多吉。圖片來源:蔡景峰《藏醫學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四、繁榮時期(17~20世紀中葉)
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在大力弘揚佛法的同時重視發展藏醫藥學,采取了許多重大措施使藏醫藥學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藏醫在醫療、教學及對《四部醫典》的研究發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績。同時,藏醫學不但在西藏地區得到發展,而且在西康、安多、內蒙古等地也有較大發展。
第司·桑吉嘉措。圖片來源:蔡景峰《藏醫學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出生于十七世紀中葉的第司·桑吉嘉措,是藏學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學家、醫學家。他整理了《四部醫典》,編撰《四部醫典藍琉璃》;創辦藥王山醫校,發展藏醫教育;總結藏醫歷史,撰寫《藏醫史》;主持繪制唐曼(醫學掛圖)。第司·桑吉嘉措的醫學著作和創造發明,都是藏醫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影響深遠。
18世紀,著名醫學家帝瑪爾·旦增彭措廣泛收集藥物標本,編著了《晶珠本草》,成為舉世公認的藏藥本草學巨著。該書收錄了2294種藥物,并對藥物的性味、功效以及異名等作了詳細闡述,同時糾正了一些本草學家的錯誤,為藏醫用藥、鑒別以及研究藏醫藥學做出了突出貢獻。
圖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這所醫院的前身是拉薩市藏醫院,市藏醫院的前身是舊西藏的“門孜康”。圖片來源于網絡
公元1916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創辦“門孜康”(醫算局),廣招門徒,教授醫藥理論,對藏醫藏藥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從此,藏醫藥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五、新生和振興時期(1951年以后)
隨著西藏的和平解放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藏醫藥的搶救、繼承和發展。根植于雪域高原的藏醫藏藥因此步入大發展階段,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不僅成為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也成為世界醫學之林中一株挺立的雪蓮。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主要藏族聚居地區,都設有藏醫醫院,同時設有專門管理藏醫藥的衛生行政機構。在發展藏醫藥的同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亦十分重視藏醫藥的挖掘整理與科學研究工作,同時,大力發展藏醫藥教育,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省已建立了培養藏醫藥人才的醫學院或醫學系,一些縣還設有藏醫學校,培養大學生、中專生等不同層次的藏醫藥專門人才,使藏醫獨特的診療手段等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國家投巨資建立的西藏藏醫藥大學,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最權威的藏醫大學。圖片來源于網絡
2006年5月20日,藏醫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西藏自治區的強巴赤列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18年11月28日,中國“藏醫藥浴法”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院藥浴科。圖片來源:央視新聞網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